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其中《试行第四版》提到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C 30 分钟、 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氯己定不能有效灭活病毒。紫外线消毒已被官方肯定,那么,紫外线消毒是通过什么原理实现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
紫外线消毒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散播的有效手段
紫外线是波长比可见光短,但比X射线长的电磁辐射,其波长在10纳米至400纳米之间,能量在3电子伏特至124电子伏特之间。它的名称是因为在光谱中电磁波频率比肉眼可见的紫色还要高而得名,又俗称紫外光。人类很早就利用太阳中的紫外光杀菌,其原理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破坏微生物机体细胞中的DNA或RNA的分子结构,使之失去繁殖和自我复制的功能,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在预防和对抗各种已知和未知传染病中,因紫外线消毒具有高效性、广谱性、彻底性、无抗药性和没有二次污染等显著优势,在医院、养老院、休闲中心、幼儿园、食堂、防疫隔离观察区等人员聚集场所得到广泛应用。
当前,在全国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是一类具有包膜的RNA病毒,可通过RNA复制。当包膜被破坏后,RNA很容易降解,从而使病毒失活。由于有这个包膜,该冠状病毒对有机溶剂和消毒剂敏感,75%酒精和其他消毒剂均可灭活病毒。
据新华网报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的专家董小平研究成果表明:虽然新型冠状病毒的生存能力较强,但这种病毒对热辐射和紫外线辐射敏感。研究人员用强度大于90微瓦/平方厘米的紫外线照射,30分钟即可灭杀这种病毒。相对于高温消毒、药液消毒,紫外线消毒具有无色、无味、无化学物质遗留等优点,有显著的比较优势。推广紫外线消毒,对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的散播,减少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紫外杀菌灯易造成人身意外伤害和事故
紫外杀菌灯是实现紫外线消毒的重要器具。根据GB 19258-2012和GB/T 28795-2012等国家标准,紫外线杀菌灯通常是指采用石英玻璃或其他透紫玻璃的低气压汞蒸气放电灯,放电产生以波长为253.7纳米为主的紫外线辐射,从而实现杀菌消毒。
紫外线是伤害性光线的一种,若经由人体皮肤的吸收,会伤害DNA,细胞会因此死亡或是发展成不能控制的癌细胞,故人体不宜直接在紫外线下照射。但由于紫外线杀菌灯外观看上去跟照明灯相似,紫外线又属于非可见光谱,紫外线杀菌灯和照明灯大多布置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中,平时容易误开而造成意外伤害事故。同时,由于需要人工操作,对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容易造成职业伤害,存在职业安全隐患;紫外线伤害可能造成视网膜脱落,甚至诱发皮肤癌。
2 人工实施紫外线消毒的难度大,效果难保证
紫外线的杀菌效果是由微生物所接受的照射剂量所决定。同时,也受到紫外线杀菌灯的输出能量限制,还与灯的类型、光强和使用时间有关,随着电子器件的老化,它将丧失30%到50%的强度。为达到理想的杀菌效果,紫外照射剂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
以室内空气消毒为例:采用室内悬吊式紫外线消毒时,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30瓦的紫外线杀菌灯,在1米处的强度应大于70微瓦/厘米)的数量应为平均每立方米不少于1.5瓦,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传统紫外杀菌灯的操作主要靠人工操作,用紫外强度指示卡(UV试纸)测试紫外线灯管的紫外线输出。这种方式的方法复杂、存在漏报/误报等问题,消毒效果难以保证,也限制了紫外消毒技术的有效使用。
3 紫外线消毒的过程监管困难
由于紫外线消毒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光强衰减,同时随着供电电压的变化也会引起紫外线的输出变化,从而导致消毒效果不可控。有报道称,当紫外光强度低于300焦耳/平方米时,杀菌效果就是不彻底或者无效。加之,紫外线无色、无味,不易观察,为确保人身安全和足够的照射时间,还需对消毒设备实施精确控制。但受制于技术条件,目前的人工模式,很难对紫外线消毒的操作、实施、检查和管理进行有效监管。
详询电话:138 9192 1111、178 9910 6701、 186 2914 4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