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战胜疫情,要有科学的认知和科学的手段。例如,新冠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的温度30分钟);另外,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新冠病毒。
要有科学的认知
防控疫情,要把科学手段用到实际行动中,做到不过度。最近网上频繁报道的“过度消毒”,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 有的对汽车轮胎消毒,或对公路路面喷洒消毒剂,造成资源浪和环境污染;
● 有的家庭,在家中用酒精喷雾消毒,由于浓度过高,反而对身体不利;
● 有的小区,本着宁多勿少的思想,在人员周围和人员身体上喷洒化学消毒剂,结果出现了中毒现象;
● 一些疫情相对不严重的地区,不惜出动飞机、雾霾炮进行城区全覆盖消毒,有评论说,消毒等级甚至超过了生物武器袭击级别。
这些过度消毒,使疫情防控走了弯路,究其根源,就是缺乏科学的认识。
要有科学的手段
每当疫情到来,84消毒液、漂白粉、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等各类化学消毒剂(消毒药液)活跃在各种场所,是最常见的消毒手段。然而,稍有不慎,消毒剂会产生“夺命毒气”。例如,84消毒液和洁厕灵一起使用,会产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氯气。近日,青岛几名刚复工的市民就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疫情防控要采用科学的消毒手段。
科普: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洁厕灵的主要成分是盐酸(也就是氯化氢)。而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很容易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其中:次氯酸使人体组织受到强烈的氧化;盐酸刺激黏膜发生炎性肿胀,使呼吸道黏膜浮肿,大量分泌黏液,造成呼吸困难。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氯气,眼、鼻、呼吸道等部位的黏膜都会遭到破坏,出现流泪、咳嗽、恶心呕吐等症状。
经验:若不慎吸入高浓度的氯气,应立即离开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一般情况下,当咳嗽和流泪症状消失后,身体就没什么大碍了。若中毒症状没有消失,甚至出现肺水肿等现象,就要马上去医院。
补习类似的科学认知,在抗疫中人人有责。欲速则不达,把握好“度”,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使用好“度”,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好自己,事半功倍,战胜病毒。